一、政策追踪
1.工信部:2022年初步建立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根据《指南》,到2022年,初步建立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研制重点行业标准10项以上;到2025年,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指南》明确,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包括总体安全、终端安全、网关安全、平台安全、安全管理等5大类标准。具体提出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标准研制。按照标准体系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加强产学研用等各方的工作协同,注重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与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成体系推进标准研制。二是实施动态更新。跟踪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物联网安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标准体系的动态更新和完善,有效满足产业安全发展需求。三是深化标准应用。鼓励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等面向生产者、用户、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等,开展重点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对标达标,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四是开展交流合作。支持中外企业、协会、标准化机构等开展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物联网安全国际标准制定,为提升全球物联网安全水平贡献中国技术方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二、创新生态
2.上海市发布《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
近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七方面24项举措,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积极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绿色金融市场能级显著提升,绿色直接融资主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绿色信贷占比明显提高,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创新更加活跃,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国际一流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对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中的角色更加重要,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健全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强化绿色金融保障体系、加大金融对产业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绿色金融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同时,上海将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绿色金融专业组织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探索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形成绿色项目评估和认定体系,建设和完善绿色项目库。提升上海绿色金融国际化水平,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上海金融市场开展绿色投融资。(新浪网)
三、创新创业
3.湖北启动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
湖北省科技厅近日印发了《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加强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力争到2025年,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驼鹿”企业5家,IPO上市科技型企业10家等。湖北省科技厅将从优化培育政策环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科技金融滴灌服务、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等五方面加强科创“新物种”企业梯度培育,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1+4”系列文件精神,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发展。湖北省科技厅负责全省“瞪羚”“驼鹿”等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工作,并指导省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建设湖北科创“新物种”企业库,授权该中心发布全省科创“新物种”企业榜单及年度发展报告。湖北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湖北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向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特点,通过实施“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科创“新物种”企业,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推动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上市,引领示范全省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中国高新网)
4.国内首个量子计算双创平台上线
依托在量子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厚积薄发的技术积累,合肥量子产业也逐渐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日,由合肥市大数据公司依托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和本源量子共同打造的合肥量子计算创新创业平台正式上线,是国内首个以量子计算为主要特色的双创平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平台面向多行业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的量子计算学习、量子算法仿真开发、量子计算应用推广和交流平台,推进量子科技产业持续发展。除了提供“云”服务,在“线下”,合肥大数据产业园提供物理场地和双创服务平台,采用“基地+基金+数据+定制服务”的运营服务模式,构建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大数据生态链,为众多量子计算领域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双创服务。随着量子计算创新创业平台的稳步运行,合肥在传播量子计算科学知识、助力量子计算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量子计算后备人才、打造全球量子科技创新高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合肥高新区)
四、园区建设
5.厦门高新区:发布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15条
为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成型成势发展,形成具有区域带动力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拟于近期出台《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四方面支持内容共计十五条。具体如下:一、通过租金减免、投资奖励、创新券补贴和人才住房保障方面支持创新项目落地。二、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完成临床前研究的给予奖励;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取得注册证书并首次在火炬高新区实现产业化的给予奖励,支持企业研发创新。三、发展总部经济项目:对世界500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或境内外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在高新区设立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或引入的细分领域上下游核心关联企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政策支持。四、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建或共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应用基础平台。五、强化投融资体系:高新区发起设立不低于10亿元规模的“厦门火炬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且以不低于30%的基金额度投资区内企业。(厦门高新区)
6.谋划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中关村划出5个重点
在2021中关村论坛“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作了题为《先行先试、自立自强,努力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的主旨报告。中关村现有2.7万家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占全国1/10;上市公司406家,其中境外上市119家;独角兽企业93家,占全国50%;企业总收入7.2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1/6;企业技术收入1.3万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0件,企业累计创制标准1.2万项;增加值1.04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9.4%。许强表示,中关村要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做好先行先试排头兵,主要从5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第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构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二,适应创新范式变化,推动科技创新面向生产生活新需求。第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第四,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做先行先试排头兵。第五,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促进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现阶段,中关村已经迈上了新征程。《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和《“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也即将发布。(中国高新网)
动态编辑: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 咨询师 林艳芳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 咨询师 韩汶臻
联系人: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经理、合伙人 武小茜 18500973109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副经理 高少敏 135525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