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追踪
1.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日前,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推动计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提出坚持“创新突破、改革引领,需求牵引、供给提升,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协同融合、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并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规划》明确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计量数字化转型、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二是强化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数字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大众健康与安全等方面优化服务。三是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计量体系,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加强计量国际交流合作。四是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完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计量监管制度改革,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中国高新网)
2.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上。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方案》部署了包括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从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八个方面健全政策机制。《方案》指出,要完善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政府网)
3.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年度推进计划》
12月27日,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年度推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明确2021—2022年度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制定《计划》。《计划》坚持质量优先、强化保护、开放合作、系统协同等原则。《计划》主要部署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加强组织保障等举措。《计划》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知识产权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
4.新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2年1月1日实施
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自1993年7月颁布、2007年12月第一次修订之后的第二次修订。作为我国科技领域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对促进科技事业长足进步、推动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通过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措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破除自主创新障碍因素等,为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法治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具有三大亮点:实现了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基本法治框架的全面升级、基本实现了支持全面创新的科技基础制度法治化、充分反映了新时代科技界和科技人员对科技法治建设的制度诉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首次突出“国家实验室”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求构建和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效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二、创新创业
5.合肥高新区发布《营商环境指数报告2022》
1月4日上午,合肥高新区发布《营商环境指数报告2022》。这是合肥高新区连续第三年发布营商环境指数,三年指数呈现稳步增长状态。发布会上,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方向民对高新区2019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成果作了介绍,发布了《合肥高新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2022》,该报告是全国首个开发区层面对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的持续观测。《报告》指出,合肥高新区政务服务、法治人文及创新创业环境得分高于平均分,对外开放、生活配套及要素成本环境得分相对较低,这表明合肥高新区营商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和系统升级,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报告分析结论及发现问题,下一步高新区将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合肥高新区营商环境“领跑计划”为抓手,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园区要素资源,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改善生活配套环境,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产创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法治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央广网)
三、高质量发展
6.上海张江发布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
12月29日,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印发了《推进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暨“张江之星”行动揭幕。张江高新区要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及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若干引领全国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集聚一批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型特色基地,率先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到2023年,张江高新区还要新增10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集聚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100件。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全市占比达90%以上,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全市占比达80%左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全市占比达80%左右。首批纳入“张江之星”行动的100家企业,分布于张江高新区22园,2020年总营收达831亿元,在发展上具有高投入高成长的显著特征,2020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10%,前三年平均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5%。据介绍,上海科创办将联合各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张江之星”企业的跟踪服务和培育工作。(上观新闻)
动态编辑: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 咨询师 林艳芳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 咨询师 王灿玺
联系人: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经理、合伙人 武小茜 18500973109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副经理 高少敏 135525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