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追踪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意见》明确了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的治理要求,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治理原则。重点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包括完善政府科技伦理管理体制、压实创新主体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发挥科技类社会团体的作用、引导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要求。二是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包括制定完善科技伦理规范和标准、建立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制度、提高科技伦理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科技伦理理论研究。三是强化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包括严格科技伦理审查、加强科技伦理监管、监测预警科技伦理风险、严肃查处科技伦理违法违规行为。四是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提出要求,包括重视科技伦理教育、推动科技伦理培训机制化、抓好科技伦理宣传。(央广网)
2.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
2012年-2020年,西部12个省(区、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240亿元增至3213亿元,年均增长12.6%,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西部12个省(区、市)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对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3月4日,科技部官网公布《“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份由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明确,到2025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外溢效应更加明显,创新链产业链跨区域双向融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有力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实施科技援疆、援藏、援青、支宁、兴蒙、入滇和深化跨区域结对合作等七个方面,《方案》列出了重点任务。在保障措施中,《方案》指出,要健全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建立东西部科技合作绩效评估制度。东西部科技合作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和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日报》)
二、创新生态
3.瞄准“四个一”目标 中科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
3月2日,中科院公布“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促进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探索支撑碳中和目标的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明确碳汇机理,形成碳源汇监测、核算的科学方案。到2030年,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碳中和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储备和解决方案。提出并验证一批原创性新原理和颠覆性技术;构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多能融合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体系;形成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系统解决方案。到2060年,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应用,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基础、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碳减排和固碳增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行动计划是开放性的科技规划,坚持与时俱进,将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科技日报》)
三、创新创业
4.全国人大代表黄政仁:加大对科创型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构建持续高效多元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
科创型小微企业在发展早中期,资金实力单薄、融资能力弱,缺乏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一定程度限制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促进科创型小微企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所长黄政仁建议:一是统一科创型小微企业认定标准,建立长效税收机制,实现短期和长期扶持政策相结合。二是尽快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制度框架;区分金融机构和科创小微企业层级,提高融资服务匹配度和融资效率;改革金融机构单一信用评价体系,改变固定资产仍是主要信用抵押物的现状。三是建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适当扩大免税主体范围,将科创型小微企业纳入免税范围,免征或按一定比例减征进口关税,为小微型开创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创新装备平台提供支持。四是建议对创新型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实行一定幅度的退税政策。对创新型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实行一定幅度的退税政策,事实上是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有利于激励高水平科研人员和科创型企业管理人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四、高质量发展
5.《安徽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
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安徽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对全省开发区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和路径。截至去年8月底,安徽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1家,其中国家级经开区13家,国家级高新区6家,海关特殊监管区5家,省级经开区88家,省级高新区14家,特别政策区5家。《规划》强调,围绕创新发展,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和运营模式改革,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围绕高端发展,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实施数字赋能、金融赋能,培育壮大开发区主导产业。针对开发区协调发展格局,安徽省围绕“一圈五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全省开发区发展格局,打造一批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节点型园区。产业是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和根基。根据规划,安徽省将推动开发区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发区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进一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引领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安徽省人民政府)
动态编辑: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 咨询师 林艳芳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 咨询师 王宇濛
联系人: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经理、合伙人 武小茜 18500973109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副经理 高少敏 135525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