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发展
1.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电装备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9月3日,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电装备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在江苏无锡正式成立,并将在无锡锡山光电信息产业园设立光电创新技术工作站。这是由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参与搭建的创新合作平台,旨在有效汇聚光电领域产学研用更多优质资源,助力我国光电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并推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与会专家提出,光电子器件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数字经济的引擎。但目前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器件和材料上正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因此,亟待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和组建联合体,突破标准化软件难题,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联盟成立后,将国内光电产业优势企业和创新技术研发机构相互融合、相互嫁接,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搭建战略规划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产业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支撑联盟成员开展光电产业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制,以及产业推广和对外交流合作,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更好地支撑和引领国内光电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OFweek维科网)
2.上海光机所在高分辨率多芯成像光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在高分辨率多芯成像光纤研究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采用低成本硅酸盐玻璃成功制备5000纤芯的多芯成像光纤,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优于4um,无损成像最小弯曲半径小于2cm。多芯成像光纤作为内窥镜的关键元件,在生物医学成像和许多需要轻量化、小型化的成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多芯成像光纤在分辨率、串扰、抗弯性能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高性能国产成像光纤研究仍存在大量空白。研究团队选用H-ZK9B和H-K3两款低成本硅酸盐玻璃,改进堆叠-拉伸法,设计并制备了一款三芯六边形密堆成像光纤。这类三种尺寸纤芯的多层堆叠方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相邻纤芯的串扰,有效抑制芯间耦合。制备的5000纤芯的多芯成像光纤,在750 nm波长下,最大数值孔径大于0.552。多芯成像光纤外径30um,单个纤芯直径1.1-1.8um,纤芯间距约2um,650nm照明波长下最高分辨率小于4um,高密度六边形纤芯排列可以在不显著增加光纤外径尺寸且提高光纤抗弯性能的情况下提升成像分辨率。在弯曲半径小于2 cm条件下,光纤成像性能在全波长范围(可见光-近红外)无肉眼可见退化,较国外商用光纤产品成像性能显著提高。(光电仪器信息网)
3.合肥研究院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遥测技术实现气云三维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徐亮团队在傅立叶红外光谱气体探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污染气云立体图像的被动遥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ptics Express上,并被选为Editor’s Pick文章。红外光谱成像检测技术是以FTIR气体探测技术为基础的在线监测技术,具备监测距离远、监控范围广、灵敏度高、监测成分多等特点,可实现泄漏气云的成分甄别、柱浓度定量和图像呈现。徐亮团队在单台设备实现气云二维探测的基础上,架设了2台AG-FTIR-GS3000型气体泄漏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仪,将多幅2D气云柱浓度图像与来自GPS和陀螺仪传感器的精确定位信息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实现立体气云远距离定量重建,在数字地图上创建叠加气体云的3D图像。科研人员对约315立方米的空间中在两分钟内释放的少量六氟化硫和甲烷进行远程监测,生成具有两种气体的经纬度、高度和浓度分布的气体云的3D图像。该研究为泄漏成分分析、泄漏源精准定位和扩散态势评估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线。(OFweek激光网)
4.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提出纳米粒子的三维激光装配技术
9月16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孙洪波教授、林琳涵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利用光生高能载流子调控纳米材料的表面化学活性,实现基于化学键合的纳米粒子三维激光装配新技术。基于这项技术,研究团队展示了多种不同纳米粒子的复杂三维结构和异质结构,实现了超越光学衍射极限的高精度激光微纳制造,为微纳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团队提出了光激发诱导化学键合的新原理,实现了纳米粒子的激光三维装配技术,以各种纳米粒子作为原料来组装三维纳米器件。据了解,该成果可以实现多种半导体、金属材料的高精度微纳制造,开辟了纳米器件制备工艺新途径,在片上光电器件集成、高性能近眼显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清华大学)
二、企业动态
5.26.1%!晶科能源再次打破TOPCon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近日,晶科能源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82N 型高效单晶硅电池(TOPCon)转化效率经中国计量科学院第三方测试认证,全面积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1%,再次创造了182及以上尺寸大面积N型单晶钝化接触(TOPCon)电池转化效率新的纪录。数据显示,这已是晶科能源第20次打破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的世界纪录。而在下一代高效电池N型TOPCon电池上,晶科能源也是第6次打破世界纪录,再次展现出领军企业的实力。截至2022年上半年,晶科能源N型组件订单已超过10GW,此举也让其成为2022年上半年组件出货量最高的光伏企业。据晶科能源表示,其在年初投产的16GW大尺寸TOPCon电池产能已于二季度满产,有望在2022年出货10GW N型组件。在规模量产中,晶科能源也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继续致力于提升电池效率,本次再次打破电池记录,也有利于其进一步提升量产电池效率。(OFweek维科网)
6.总投资220亿!光伏新秀50GW硅棒+30GW硅片项目开工
9月27日,四川高景年产50GW单晶硅棒及30GW单晶硅片生产项目(一期)在宜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捷园区开工。四川高景是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高景太阳能”)的全资子公司。据了解,四川高景年产50GW单晶硅棒及30GW单晶硅片生产项目位于宜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投资220亿元。项目一期投资130亿元,规划建设25GW单晶硅棒和25GW单晶硅片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预计2022年底建成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90亿元,将进一步完善宜宾光伏产业链条,推动优势互补、联合发展。项目一二期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总产值270亿元,为宜宾提供8000到10000人的就业岗位,每年贡献税收13亿元。原计划2022年上半年建设、下半年投产的二期15GW项目提前至2021年7月份开工建设,并已于今年2月正式投产。同时,高景太阳能原计划2023年启动的三期20GW项目将于今年开始建设,帮助加速50GW产能目标达产。届时,高景太阳能将达成350亿产值规模。(OFweek激光网)
7.共建15GW N型电池产能,中科云网与深圳普乐签署协议
9月14日,中科云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云网”)发布关于签署《框架协议》的公告:为促进业务调整和转型,中科云网于2022年9月13日与深圳市普乐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普乐”)签署《框架协议》,双方拟就普乐徐州项目为合作基石,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分二期在超高效N型晶硅电池研发和生产制造领域开展合作。其中,深圳普乐主要经营太阳能新能源项目投资、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技术研发、新能源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和咨询服务等。目前已在江苏徐州设立普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普乐徐州已掌握基于激光SE的N型TOPCon电池工艺、基于LPCVD的IBC电池工艺和基于激光掺杂的HBC电池工艺等多种超高效N型电池专利技术。截止本框架协议签署之日,普乐徐州累计已申请专利56件,其中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达18件,包括HBC电池工艺及激光掺杂工艺等核心发明专利。目前普乐徐州112亩基地已完成2GW产能工厂和配套设施的工程建设,预计三个月左右具备生产设备进场条件。双方拟就普乐徐州项目为合作基石,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分二期在超高效N型晶硅电池研发和生产制造领域开展合作。(光电汇OESHOW)
8.罗克利光电宣布推出首个mTP硅光激光器,芯片或2024年上市
9月27日,英国传感光子学先驱——罗克利光电控股(Rockley Photonics Holdings)宣布,公司推出了全球首个用于商业应用的微转移打印(mTP)硅光子激光器。此外,使用mTP技术的新型硅光子生物传感芯片预计将在2024年上半年上市。该公司表示,这有望进一步提高其高密度分光光度计芯片的密度并减小其尺寸,面积比目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LED解决方案还要小。据介绍,这一进展可能会对广泛的应用产生重大影响,包括用于检测和测量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可穿戴设备的设计。随着此次硅光子激光器mTP技术取得突破,Rockley Photonics大幅提高了用于生物传感的光子集成电路(PICs)的激光密度,创造了据信是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宽波长激光分光光度计芯片,打破了自己以往创下的纪录。此外,mTP工艺将有望降低制造成本,实现更薄、更紧凑和更高密度的芯片设计。这些特性对于消费者和医疗技术设备的使用而言将成为关键的优势,并有望促进Rockley Photonics的生物传感技术集成到未来的微型可穿戴设备中。(OFweek激光网)
动态编辑: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 咨询师 林艳芳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 咨询师 韩汶臻
联系人: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经理、合伙人 武小茜 18500973109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福州分公司副经理 高少敏 135525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