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福州高新区入选啦!
时间: 2024-09-12 10:08

  喜报!喜报!

  福州高新区打造

  营商环境案例经验获奖啦

  日前,以“优化营商环境

  厚植发展沃土”为主题的

  2024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在厦门举办

  福州高新区《厚植营商沃土 培育新质生产力》

  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并被授予荣誉奖牌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中国开发区协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是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设立开发区4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

  福州高新区是如何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的?

  下面一起来看看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牢记嘱托、传承使命,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对标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聚焦重点项目产业、前瞻性新兴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实施“榕创汇”科创行动,激励创新创造,厚植营商环境沃土,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福州高新区循“新”出发、向“质”而行,探索出一条质量更优、动力更充沛的增长路径。

  自1991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以来,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福州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以增强发展新动能。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福州高新区将每年6月18日作为“榕创汇”科创活动周的启动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将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为福建硅谷、国家平台与世界园区。

  主要做法

  建设一流大学城、科学城,打造科创高地。福州高新区全面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福州大学城高校等协同共建,引进大院大所大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建好用好闽都创新实验室、福耀科技大学、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暨福州国际人才港等创新平台,会同高校院所定期举办“好年华 聚福州”系列引才活动和“院士专家进企业”系列对接活动,创建提升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国家级创业创新示范中心,全力打造人才的梦园、创园和家园,加速集聚各类人才和创新资源,打造全省、全市创新策源地。

  实施“榕创汇”科创行动,激活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要求,以建设一流大学城、科学城为抓手,持续深化“榕创汇”科创专项行动。将紧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聚焦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大方向”,瞄准生物医药、光电信息、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四大赛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掘金、科创载体提升、新物种培育“三大行动”,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无缝衔接,在全区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打造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集成创新。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落地,并成立研究所、产业园和产业基金,共建省光电产业基地;与省创新研究院共建中科育成人才共建共享创新中心,承载转化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创新成果;以“无偿供地供楼+国企代建+联合投资”等方式支持闽都实验室、海峡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系统化开展技术创新。

  增强培育扶持力度,吸引各类主体建设特色双创载体。大力布局未来产业,设立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园区打造了全省首个无人机(系统)孵化器,已吸引30多家头部企业入驻。重点打造省大学生三创基地、闽台大学生三创基地等示范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仅以上两家就孵化企业71家。以“众筹众扶+专业精细”等方式扶持特色双创载体,吸引了各类主体建成海峡青创小镇、滴咚等众创空间和海狮数智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50多家,已建成载体面积145.55万平方米,多措并举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建设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出台《福州高新区扶持自主知识产权八条措施实施细则》《福州高新区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等多项政策,推动知识产权创新、运用。福建省知识产权科技特派员主动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专利导航等知识产权服务,全流程指导知识产权的应用、保护,为企业制定差异化布局。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平台协同联动,为园区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价值专利培育和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升等指导,为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找准发力点。

  工作成效

  创新企业数量连年增长。截至目前,园区市场主体从不到1000家增长至3.5万家,财政总收入从不足3亿元变为突破40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达1200多家,总量约占全省的10%,连续多年实现增量翻番,增量及总量均位列全市第一。位列全国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第47位,园区标准化建设全省综合排名第2,其中“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两项专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同时科创走廊建设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获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等荣誉,成为全省、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

  知识产权质量效益持续快速提升。园区目前拥有60余家各类知识产权服务业机构,一大批高校院所存量专利被梳理盘活,动员144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登录国知局专利盘活系统开展专利盘活工作。2024年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申请数已达90余件,位居全市前列。以两个国家级平台为支撑,高新区众多企业被纳入快速预审服务清单,创新主体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为16个月,通过保护中心预审服务,可第一时间移交审协中心受理和实审,缩短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时间,可缩减至2-3个月。

  市场主体热情高涨、创新踊跃,知识产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发明专利415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0.08件,各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TISC、导航基地等公共服务机构18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7家,拥有知识产权服务人才2000余人。

  人才聚集加速形成。创新人才机制,出台“1+1+N”人才政策体系,创新推出人才举荐机制,经认定后可按省市奖补享受区级配套奖励。与福州大学等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产教融合+互联网+企业服务”的人才孵化模式,培养、留住本地人才。推动永福电力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支持兆元光电、阿吉安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实现以产引才、柔性引才。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24个、博士后工作站15个,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余名。设立“人才专员”,开设“人才窗口”,落实“专人、专线、专窗”负责,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截至目前,福州高新区已建成人才公寓773套、7万㎡,已开放入住534套595人才,累计为876名大学生提供求职就业免费住宿。让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

  “双创”生态释放强劲动能。高新区已集聚各类研发机构1305家,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40个、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70余个。创业孵化载体方面,已建成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福州基地、创业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等高端众创空间、孵化器59个。各类孵化载体累计引进企业675家,集聚创业企业(团队)800多个,两岸青年创客3000多人,孵化出北卡科技、吉特瑞、全息光存储等人才科研成果项目。积极发挥区位优势,通过院校地三方共建模式,与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共同规划投资建设闽都创新实验室,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

  向新向上,以新提质。手握科创、政策、人才等方面优势,福州高新区正在释放对新型要素的强大链接力和聚合力,持之以恒地推动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

  下一步,高新区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十百千”集聚突破,打造10个具有全国、全省辐射影响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50家国家级、省级高质量孵化载体;引进100个硬科技创业团队;培育1000家高成长科创企业,培育首个100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打造1000亿元规模的基金集聚区,培育1000亿元规模的企业市值(估值),实现创新、创业、创客、创投高度集聚与全面引领,加快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创新亮点

  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目前聚集腾讯云福建总部、海康威视福建总部、盛丰总部等1264家企业及50多家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同时,加大与14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积极发挥毗邻福州大学城和科研院所优势,当好“科技红娘”,为成果转化牵线搭桥。2023年,仅福州大学就有34项专利成果转让给福州高新区企业,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化人才引、育、用、留、评机制。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近年来,福州高新区通过开展“人才新基建”行动,开设科研“外挂”,吸引了闽都创新实验室、福耀科技大学(暂名)、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出台“好年华 聚福州”等15项人才政策,吸引科技领军人才、高校毕业生来园区发展。

  聚焦科创资源整合,强化动力支撑。聚焦创新创业创客创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发展,启动了“榕创汇”科创专项行动。依托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闽都创新实验室以及福建省创新研究院中科育成中心等大院大所,培育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项目团队和企业,推动院所高校科研成果在闽转化。

  完善孵化体系,建设海创中心、元宇宙产业园等孵化加速载体。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畅通科技成果对接渠道,在数字技术、光电、生物医药等重要赛道。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稳步提高投入强度,推进高新区科创建设科创金融服务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拨投贷保的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跟进投入。以“链主”串联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升级,高新区还招引了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云工厂全球总部落地,助力全市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来源:高新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