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专版聚焦高新区:三十年跃迁 迈向“福建硅谷”
时间: 2024-01-16 16:49

新时代,福州如何担起“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的殷殷嘱托?回望1991年,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擘画下,福州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30多年来,作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之一,福州高新区不断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创新能力,从“科技新城”迈向“福建硅谷”“一流科学城”。

选准赛道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走进福州高新区,4.3公里长的高新大道穿城而过,两侧坐落着博思软件、量子云码、星网锐捷、海狮数智等数十家龙头企业,串联起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闽都创新实验室以及多所高等院校。

这条大道,浓缩了福州高新区截然不同的城市气质。这里人才聚、产业旺、科技兴,已是福州乃至福建的经济发展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非常关心数字产业。福州率先打响“数字福建”建设的发令枪,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和主导性政策来布局实施。

福州高新区作为小体量园区,“数字”是产业选择的发力点和企业培育的关键突破口。“数字”赛道上,福州高新区不仅有需求,更有基础。

“数字”发展刚起步时,来自福州高新区的数字企业就在浪潮中大放异彩:全国首创的公共支付二维码“福码”,就诞生在福州高新区的博思软件;企业量子云码仅用十分之一指甲盖大小就可以“解码”,还可以无视损毁、任意塑形、隐蔽赋码,产品广泛应用于600多家政府单位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北卡科技研发出顶级“通信防弹车”,为国家网络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去年,“榕创汇”科创专项行动实施,越来越多的数字领域领军企业来到福州高新区寻求发展机遇。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福州高新区有15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约200亿元。

全区24家企业入选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创新企业,占全市的六分之一。产业链更完善、合作面更广泛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加速形成。

眼下,在福州高新区,智能技术已涵盖教育、交通出行、政务服务、旅游等方方面面,数字红利让每一个普通人都真实可感。

高新区没有停留在单一产业上,而是不断激活产业新动能,抢抓每一次经济产业变革的“风口”。

上月,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才发展集团、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的福州无人机(系统)孵化器在高新区榕创大厦揭牌。

这是为吸引无人机相关研发、生产和应用领域的创业企业、创业团队入驻打造的专业孵化器。

“这里是集创新、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于一体的无人机智能产业应用基地,吸引了数十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国内顶尖产业基金入驻。”孵化器负责人说,项目将邀请“榕创汇”无人机赛事参赛企业、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优质团队、国内无人机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团队入驻,还将引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会等,形成完善的无人机上下游产业链。

自主创新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开展科技创新,人才是重要“拼图”。

福州高新区用最大力度引进人才,支持和包容创新,园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9件。最让福州高新区干部自豪的是,2023年,园区新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批次共607家、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总量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增量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

福州高新区近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清一色的高质量企业,且成长路径非常相似:循着“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自主创新路径,从零创业、白手起家,经过漫长的创新蛰伏期,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眼下,产业和科技竞合愈发激烈,高新区“两条腿”走路,打造“引育留用”人才生态圈,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靠自己——福州高新区充分发挥毗邻福州大学城优势,构建“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

在福建亿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国独家原研体外诊断项目填补了医学界缺少免疫功能量化评估指标的空白。“年轻”的亿彤生物凭什么拿下“国字号”?最大的底气来自人才。

“3年前,我们看中这里毗邻福州大学城的优势。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没错。”企业负责人说,公司九成以上科研人员是“95后”,大多来自在榕高校。

在福建师范大学一间实验室里,一台多维全息数据存储设备夺得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另一边,闽都创新实验室与福州大学等单位合作,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解决了我国量子点背光显示核心技术长期把持在国外大企业手里、核心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

靠引进——福州高新区加快建立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多层次的合作体系。

福州高新区立足区域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引进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创新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产城融合愈发紧密,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福州高新区还采取联合招商、资本招商等模式对接企业300多家,引进深圳云工科技、永福绿能等高质量项目66个,总投资210亿元。

通过“两条腿”走路,福州高新区高端人才不断汇聚,科创成果接连落地。“到高新区,做合伙人”,成为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共识。

目前,福州高新区初步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光电和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121X”产业格局。

激活动能 产业发展能级提升

行走在福州高新区,几乎看不见连片厂房。但许多人想不到,作为福州面积最小的区,这里已是福州的“工业强区”:去年上半年引进的二产类项目总数、总投资分列全市第一、第二;去年1月至9月,“项目攻坚增效年”行动综合成效排名提升至全市第三。

本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为何福州高新区还能以小超大、以少超多?

抓项目、兴产业,福州高新区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全面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推动“党建领航、经济领跑、民生领先”行动,开展“抓招商、促动建、强产业”行动,聚焦重点项目攻坚,激活动能,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从项目攻坚着手,福州高新区盘活低效、闲置用地600多亩,促进启迪科技城等项目动建,有效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技改方面,晟哲科技、辉阳电缆科技、祥鑫新能源等企业都在福州高新区建厂房、增设备、扩产能,不断发展壮大。

“高新区给了我们更大的空间,企业更能安心搞研发,也获得更多机会,发展更有底气了。”晟哲科技副总经理廖嵩缐说,这个“空间”,一个层面是场地,公司建设了自有的生产及研发基地,增添多条自动化生产线、装配线等;另一个层面是协作,福州高新区经常开展“瞪羚企业”培育活动,并为企业牵线搭桥,联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闽都创新实验室开展科研攻关等。

如今,每10台华为手机中,就有一台的触控显示屏经过晟哲科技的设备打磨;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大多经过晟哲科技的铣钉机加工。3年来,企业科技创新转化成果达30多项,知识产权成果年均申请不少于10项。

看市场主体扩容情况,去年,福州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4700家,其中注册企业3000家。目前,全区市场主体达3.3万家,其中注册企业2万家。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福州高新区位列全国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第47位;全省园区标准化建设综合评分第二名,“科技创新专项”第一名,蝉联“标准研制专项”第一名;越来越多的福州高新区企业跳出福州发展,在海内外市场闯出一片天地。

亮出家底 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站在全省、全市来看,集“产、城、人”于一体的福州高新区,不仅是催生高新产业的摇篮,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力量。

福州正在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福州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提出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两岸科创社区,以最好的地段、最优的政策、最大的力度,全力打造台胞创新创业“首选站”。

在最好的地段给平台——两岸科创社区汇聚了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创新实验室等大院大所大实验室,洪茂椿、黄维等院士团队为企业提供创新产品。社区里还有新型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近40个,全力吸纳、支持两岸青年创客创新创业。

“物构所平台大,发展空间也大,与我的研究方向匹配,我很乐意选择这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台胞孙翊伦说。

“对青年人才来说,哪里高新企业聚集、哪里创新创业平台多,哪里就有吸引力。”闽台大学生三创基地顾问、台湾教师马彦彬说。目前,三创基地共有台湾导师10人,引进并培育了台资企业23家,26名台胞在基地创业就业。

给最优的政策——《福州高新区关于进一步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的八条措施》出台,创新开展“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

对台胞王量弘来说,感受最深的是企业申报专利的审批时间越来越短了。这得益于福州高新区引进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

“以前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申报,现在才一年左右,专利证书就拿到手。专利对于保护科研成果很重要,专利尽早完成办理,企业和团队才能安心投入科研。”王量弘说,他越来越喜欢福州的工作生活环境。

“推动建设两岸科创社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示范样板。”在福州高新区,这不是口号,而是一个承诺。“我们早早准备好了人才公寓,真诚欢迎两岸人才来榕发展。”福州高新区党群部相关负责人说。

在福州高新区真诚的服务下,在一场场两岸交流活动中,一大批和王量弘一样来高新区发展的台胞,被这里不断释放的善意和利好所吸引。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福州高新区将持续增强争优、争先、争效意识,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让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在园区蔚然成风,力争打造成为创新发展示范区。

来源:高新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