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身边好人,争做身边好人!2023年“福州高新区身边好人”名单公布!快来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时间: 2023-12-21 15:09

为进一步生动讲述新时代身边好人故事、展示平凡英雄风采,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近年来,福州高新区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

经层层推荐筛选,

共4人入选

2023年“福州高新区身边好人”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吧

 

敬业奉献——郑祥关【扎根泥土好乡医!他守护乡亲健康四十余载】郑祥关,男,1956年出生,高新区南屿镇双龙村村医。双龙村地处偏僻、缺医少药,郑祥关矢志投身医疗专业学习,学成后留守乡村40多年,成为村民的“健康管家”。他不畏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患者需要,总是随叫随到。新冠疫情发生时,他争当抗疫先锋,每天身穿隔离服穿梭在乡村小路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护者的使命和担当。为确保全民享受医疗服务保障,他背上行囊入户走访、采集登记,挨家挨户建立健康档案,守护村民健康。其获评福州高新区身边好人。

心系乡里 立志“救死扶伤 守望乡土”

70年代,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双龙村地处偏僻,全村常住人口一千余人,却没有一名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看着村里人小病扛,大病躺,心里着实不是滋味,于是,郑祥关主动报名到南屿中学农村医疗班(旧称“红医班”)学习,下定决心要留在村里当一名乡村医生。

四十几年里,郑祥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只要村民有需要,不分严寒酷暑、不论白天黑夜都随叫随到,共接诊病人数万人次,出诊近万次。只要病患需要,无论刮风下雨,郑祥关总会身披白大褂、脚蹬自行车第一时间赶到。“有郑医生,看病方便多了,我要是去不了,他就来家里。”82岁的陈阿公是郑祥关的老病患,患有高血压、老气管炎20多年,一到换季便容易犯病,每个星期郑祥关都要到他家里去帮他测血压、打点滴。

郑祥关日诊临床夜读书,经常在卫生所待到很晚才回家,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家里更是堆了好几箱医学用书,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

冲锋一线 守护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疫情发生后,外出人员大量返乡,郑祥关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不计个人安危,穿着隔离服每日入户为全村返乡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及时反馈监测情况,只要工作需要,他从不推脱。特殊时期,医务人员任务繁重,他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疫情防控安全防线。在他身上,充分展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彰显了卫健人的使命担当。

与时俱进 积极落实医改政策

为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实行了医改,这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但郑祥关说:“农村人本就经济不宽裕,这是项好政策,我们应当支持。”他积极宣传医改政策,认真落实公共卫生项目工作,为村民看诊、健康检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只要卫生所不忙,郑祥关就背着档案薄挨家挨户调查登记。截至目前,郑祥关已为双龙村近千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他说:“金杯银杯,不如乡亲们的口碑。”视口碑为奖杯,扎根乡村无私奉献的郑祥关,用信义和真情点亮了乡村希望的明灯。 

 

敬业奉献——王葵【户籍民警精耕“小窗口”传递“大温暖”】王葵,女,198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05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福州市公安局长安派出所二级警长,户籍民警。扎根窗口18年,办理户籍业务超10万份,先后为15名群众解决未落户问题,王葵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坚持把立警为公、服务为民理念贯穿到窗口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党对人民的温暖体现在每项服务中,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曾获得个人嘉奖2个,获评福州警星、福州高新区身边好人。

夯实内功 办好群众身边事

作为户籍岗位民警,“吃透”户籍文件精神是硬核要求。把记忆里的知识变成工作中的随机应变,王葵用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办法。她手边常放几本被翻得皱巴巴的文件汇编,纸上满是“花团锦簇”的标注内容,给人一种“要参加高考”的既视感。正是通过这样的学习积累,让王葵在处理起疑难户籍问题时“举重如轻”,兼顾法理与人情,赢得群众信任。

2020年以来,福州市政府为促进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入,全面放开落户限制。高新区是人才大户、人口聚居地及高校集中地,户政业务受理量“居高不下”。特别是上学季、毕业季以及法定节假日前后,办证大厅日均接待量超300人次。尽管业务繁重,但王葵出错率极低,坚持“一次办好”是王葵对户政工作的要求,也是服务群众的标准。同时,通过现场引导式办理、“福建治安便民”微信公众平台指导操作、“E福州”电子设备自助受理等高效服务措施,让群众感受到服务更贴心、办事更便利。

用心用情 当好群众贴心人

2018年11月,王葵发现来补办身份证的大学生小蔡存在“双重户口”情况,需注销在校户籍。得知消息的小蔡及其家人十分着急,担心无法保留学籍。因为材料不全、信息不完备,业务办理困难。为了不影响小蔡正常毕业,王葵一方面向小蔡老家山西省相关单位发函协查,另一方面帮助小蔡与学校各部门联系沟通,协调办理学籍事宜。2019年4月,解决了双重户口和学籍事宜的小蔡专程送来了一面印有“一心为民、尽心尽责”字样的锦旗,还带了一大箱山西大枣表示谢意,王葵收下了锦旗,婉拒了礼物。

2021年6月,13岁男孩小杰没有户口上不了学,经了解得知,小杰系非婚生子,被无血缘关系的“养父”家庭收养,按规定应随生母落户,但生母去向不明。经多方联系,王葵找到了小杰的生母,生母已组建家庭,担心影响家庭关系拒绝为小杰申报户口。王葵不放弃,多次耐心沟通,生母最终答应为孩子申报户口。2021年9月,王葵联系小杰生母户籍所在的公安机关,协调办理,小杰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户口,圆了他的上学梦。

 

助人为乐——李丽云【台风中逆行的“火凤凰”】李丽云,女,1979年12月出生,2001年参加工作,现任福州高新区天台山应急救援中心副理事长。她是一名“红三代”,热心公益,带领救援队参与各种抢险救灾工作,积极投身帮助困境儿童的公益活动。在救援队里,队员们都喊她“火凤凰”。曾获评福州市战“疫”最美志愿者、福州高新区身边好人。

奋战抢险救灾一线

受2023年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福州遭遇强降雨袭击,不少地方受灾、人员被困,李丽云和90多名能出外勤的队员一起出动,活跃在各地抢险救灾一线。在9月5日、6日降雨最大的两天两夜里,李丽云和其他90多名救援队员,几乎都没有休息。9月5日凌晨2时,接到南屿南溪村被淹人员被困的任务后,李丽云带队赶往现场紧急转移群众,3时许危险区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区域。为了保障剩下在高楼不愿出来的群众,他们就通宵守在外面,以防险情发生。9月6日7时许,他们又紧急转移出一名重病学子、一名生病老人,以及一名临产孕妇。此后一直到8日,李丽云和90多名救援队员一直活跃在高新区、闽侯、永泰的各个救援现场。

卖房支持公益事业

提起成立救援队的初衷,李丽云说,这源自她是一名“红三代”。她的爷爷曾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受爷爷的军人奉献精神熏陶和影响,她从小就热衷公益。汶川地震时,她曾出资募捐大量蜡烛等救灾物资给汶川灾区。救援队成立初期,购买设备等资金缺口大,很多都是队员们自发出资,李丽云甚至卖了一套房子投进去,这些家里人也都支持她。救援队成立后,她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救援一线。除了开展应急救助,她和救援队主干成员还积极参与九寨沟地震救援、江苏龙卷风救援、温州丽水洪灾救援、建阳泥石流救援、顺昌洪灾救援等。

助力贫困学生

李丽云不仅积极投身救援救灾,还持续持贫助学。她曾经接到来自福州罗源县厚富村一名村干部的求助电话,进一步沟通了解后得知,寻求帮助的是一个单亲父亲,这位父亲在部队受伤失去劳动能力,上有年迈的80多岁老父需要赡养,家里两个小孩正在上学,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当天,李丽云就带着团队驱车三个小时到村里入户探访慰问,了解困境家庭的实际需求。这次行程,她不仅给这个困境家庭带去慰问物资,更是决定了要自掏腰包长期资助这两个孩子上学。李丽云把两个孩子带到福州,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两个孩子均已成年,在李丽云的言传身教下,一个孩子加入到公益队伍中,另一个孩子也顺利就业了。李丽云多年如一日的付出为这个困境中的家庭带去了希望的曙光。

“播种爱心,收获快乐,不忘初心,志愿前行”,李丽云表示会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敬业奉献——张峰【司法为民的“老黄牛” 躬耕基层三十九载】张峰,男,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民法院南屿法庭庭长。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张峰始终扎根基层法庭,坚守在民事审判第一线,忠诚履职,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这头司法为民的“老黄牛”,已经躬耕基层三十九载。

街头巷尾排矛盾 田间地头解民忧

人民法庭是法院系统的神经末梢,也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张峰做的是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三十多年的法庭坚守,年平均审结案件超300件,走访、调查、调解的足迹早已遍布辖区的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为了及时高效地结案,张峰常常加班制作裁判文书到深夜,甚至常常留宿在单位。一次又一次,顶着烈日,迎着风雨,张峰和书记员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到田间地头办案。

诉前调解显成效 化解纠纷暖民心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他总会想方设法找到法、理、情的最佳结合点,寻找当事人之间尚存的情感,通过唤醒这些情意,化解矛盾纠纷。近年来,他化解本庭受理的各类纠纷年均超400件,调撤各类案件年均超200件。

2023年5月,南屿法庭受理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辖区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拖欠80余名工人劳务报酬120余万。对于这80余名工人来说,这些钱不是一笔小数目,这都是他们用血汗辛苦换来的,背后还关系到每家每户的柴米油盐和家庭的幸福。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张峰连续加班,深入调查案件事实,加班加点积极介入诉前调解,深入到企业、法定代表人家里,向其释法说理,普及欠薪的法律责任,经过多轮调解,工人与企业最终签订了调解协议,分期支付了工资。确定可以拿回欠薪的那天,工人们淳朴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普法宣传“零距离” 春风化雨释民惑

三十多年来,乡亲们对他的称呼从“小张”变为“老张”。当地乡亲对他的评价是:“爱说爱笑,打官司时从不说大道理,能和大家一起坐下拉家常,对待谁都是客客气气,还能帮忙解决事。”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张峰总是耐心细致听诉、苦口婆心劝导。张峰说“人人都懂法讲法守法,矛盾纠纷自然就少了。”他深入田间地头为辖区群众带来生动的普法课,通过法律答疑等方式,将司法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最末端,近几年,有效化解纠纷年均超50起,真正从源头预防矛盾、减少诉讼增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峰只是一位平凡的老庭长,他没有显赫的功绩,在过去的39年里,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平凡的岗位上。这些年来群众送来的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彰显着他一心为民的情怀。

一个好人温暖一群人

文明之风温暖一座城

一起向“福州高新区身边好人”

点赞!学习!

来源:高新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